本报记者 侍甜田
体验职业:古筝培训师
体验地点:红星文化艺术培训中心
古筝历史悠久,作为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一直以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古筝培训课堂,领略传统乐器弹奏的魅力。3月29日,记者走进红星文化艺术培训中心,跟随古筝培训师谢泉,开启一场与传统音乐“零距离”接触的沉浸式体验,感受传统艺术教学背后的匠心与温度。
记者体验佩戴义甲。 (刘朔池 摄)
上午7:50,记者跟随谢泉踏入音乐教室。她的第一项工作并非直接授课,而是仔细检查每一台古筝的音准。“古筝对温湿度敏感,琴弦容易松动,音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必须每天调音。”谢泉一边用调音器校准琴弦,一边向记者解释。她的手指在二十一根琴弦上跳跃,动作娴熟却轻柔,“孩子的手嫩,琴弦不能太紧,否则容易伤到指尖。”
备课环节中,谢泉与助教一起探讨当天的教学内容,在教案上为不同年龄段学员标注指法难点,并剪辑名家演奏视频作为教学素材。“中高级学员注重情感表达,启蒙的孩子需要趣味引导,必须‘因材备课’。”
随后,谢泉向记者讲解古筝的基本构造,义甲的佩戴方式,演奏时的坐姿和指法,如何识别曲谱和音区等基本知识,记者对古筝有了初步的认识。记者戴上义甲,在谢泉的示范与鼓励下,尝试进行基本指法勾托练习时,发现看似简单的“托”指法要求手腕保持恰到好处的“悬空弧度”,短短10分钟体验已让记者手臂酸痛,真切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内涵。
8:30,少儿古筝启蒙班开课。“坐下时,身体靠近古筝的右端,与古筝保持约一拳的距离为最佳状态。上身保持端正,手臂与腕部放松,右手始终保持半握拳的姿势……”在讲解弹奏要领后,谢泉一对一指导小学员们进行指法练习和曲目演奏。在谢泉悉心地讲解下,孩子们拨动琴弦,虽然生疏,但也有模有样,小手抚在琴弦上,不断尝试,由浅入深,琴韵声声,孩子们渐渐地对古筝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谢老师的古筝课,让我们受益很多,不仅学会了许多古筝的演奏知识和技巧,还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小学员王舜美兴奋地告诉记者。
学习古筝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古筝不仅是乐器,它的音色悠扬而空灵,宛如一幅山水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更是中华美学的载体,是文人雅士们的最爱。”谢泉说,在平时教学中,她将诗词意境、历史典故融入课堂,创造“情景式教学法”,带领学员在《高山流水》中感悟知音文化,于《渔舟唱晚》间体验水墨画境。还定期举办汉服雅集等活动,让学员在传统文化氛围中深化对艺术的理解。
在培训中心,最小的学员4岁,最大的78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员特点,谢泉坚持因材施教,让学员快速高效地弹奏。对于少儿启蒙学习,她的教学不止于技法传授,还将古筝的历史故事编成童谣,用动画视频演示“勾、托、抹”等基本指法,培养他们的音乐节奏和对音乐的爱好。对于中高考艺考生,谢泉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制定不同乐曲规划,取长补短,让学员在考试中有更好的发挥,通过她辅导的学员,有不少考入了南京师范大学、南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对于成人教学,她将流行曲目改编成简易版古筝谱,丰富学员的精神生活,提高学员的艺术素养。
下午6:00,谢泉的教学工作还未停止。她走进办公室,打开直播设备,把当天的教学重点知识和技巧录制成视频,发到微信群里,便于学员们在家练习。微信群里,不少学员的练习曲子已发在群里,谢泉点开认真听完后,一一语音回复,纠正错音,并给予指法技巧指导。“最欣慰的不是学生考了多少级、拿了多少奖,而是他们真正喜欢上了这门艺术。”谢泉表示,“为更多的孩子蕴育音乐梦想,培养更多的优秀音乐人才和传统国乐爱好者是我的追求,我会继续努力,坚持传承与创新,为促进古筝文化发展尽一份力。”
记者手记:从调弦到答疑,古筝培训师不仅是技艺传授者,更是文化摆渡人。她们坚持以文化滋养技艺,为传统民乐注入新的生命力。暮色渐浓,当谢泉抚一曲《渔舟唱晚》时,窗外的车水马龙仿佛悄然静止,唯有千年清音在二十一弦上流转,这正是传统文化闪耀着跨越时空的独特光芒。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