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漫忆
2019-07-17 09:12   浏览人次:
  在我的一生中,有很多难忘的事。其中,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原八巨公社引种杂交玉米种的这件事应该是我最难忘的。
  1968年11月,我从南京农学院毕业,被农业部分配到山东省莱阳县劳动锻炼。两年后,我又被分配到莱阳县农业局任技术员,主要从事杂交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制种工作。1976年2月,我调回滨海工作,县委组织部将我分配到八巨农具厂任技术员。当年6月,我又被借用到原八巨公社负责农情统计工作。在此期间,我经常随公社分管领导到各大队检查工作。
  1976年前后,渠北高亢地区大面积推广棉玉夹种(棉花与玉米间作),以保证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棉花产量指标。但随着棉玉间作面积的不断扩大,棉玉间种矛盾逐渐显现,玉米对棉花前中期(现蕾-开花)生长发育影响较大。据观察,玉米前期生长迅速,而棉苗弱小,玉米旁的1~2行棉苗,由于空间与玉米争光照,地下与玉米争水肥,棉苗一直处于劣势状态。因此,边行棉花生长发育严重不良,很难做到“带桃入伏、伏桃满腰、秋桃盖顶”的理想生长模式,所以,棉花产量低、品质差。从经济效益来讲,玉米经济收入远不能弥补棉花减产造成的经济损失。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改良玉米品种入手,才能保证棉玉间作的成功。
  选用什么样的玉米品种,才能减少对棉花的影响呢?实践证明,棉玉间作的玉米品种应具备秸秆矮、叶片短、成熟早、产量高的特点,才能减轻玉米对棉花前中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达到粮棉双增产的目的。当时我反复思考,能否将山东烟台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烟三(6)号杂交玉米新品种引到八巨来试种?烟三(6)号杂交玉米种属早中熟、植株在16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叶片厚而窄,如果3月下旬播种,6月底、7月初可成熟离田,而这一时期棉花正处于现蕾开花期,这样可以保证棉花有优越的生长空间,基本上能够达到“带桃入伏、伏桃满腰、秋桃盖顶”的丰产目标。我将这个想法及时向领导作了详细汇报,公社领导表示,烟三(6)号能否在八巨适应,可以先引进试种,如果成功,再进行大面积推广。1977年初,我被调到八巨公社任农业干事、农业技术员。
  1977年春节后,我赴山东省莱阳种子站商谈引种试种事宜,最终达成“以粮换种”的调剂方法。找到这一门路后,公社领导立即组织八巨、七巨、尚庄、华新、西冲、永余、王庄等大队筹集一万斤玉米,用八巨拖拉机站的拖拉机运往山东莱阳,以1:3的兑换率(即3斤玉米换一斤种子),换回三千斤烟三(6)号杂交玉米种,先在七个大队试种,结果当年达到预期效果,县里还在八巨公社召开杂交玉米现场会。从此,山东莱阳杂交玉米就在滨海扎根了。以后几年,全县又逐步用烟三(10)号代替烟三(6)号,作为棉玉间种的当家品种。
  1979年春,在去山东莱阳调种前,我又向公社领导提出自己制种的想法,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我在调运杂交玉米种子的同时,又调回烟三(10)号母本种子40斤、父本种子10斤,在王庄大队废黄河滩地选择隔离区,将10亩地作为制种用地,按照父母本1:3的播种方式,错期播种、分期去雄和人工授粉,当年制种一次成功。
  1980年,八巨公社制种面积100亩,实现了杂交玉米种子自给,还将多余的种子支持其他公社用种。八巨公社玉米单产由原来的600斤提高到800斤,棉花单产由原来的80~90斤,提高到110~120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八巨公社由于成功引进山东莱阳杂交玉米,玉米单产和总产均列在全县前列,受到了县领导的表扬。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