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流千载,道术万家
2024-07-19 18:20   浏览人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很快就能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就会越来越少?答案很明显,不会。但有人以此抨击人工智能使人思想固化,丧失主观能动性,那我觉得这多少有点杞人忧天了。
  人工智能和人存在本质的区别,说到底,它是人类已有知识的总和,也是学习和积累的产物,因而除了方便人类更快速地获取知识之外,其本身不具备任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并非其特性,而是人类造物的通性。在古代,承担这类功能的,我们称之为竹简,再后来是书页,再后来是电脑,以至现在的人工智能。唯一不同的是它们迭代愈发快捷,检索愈加便利,但也愈发被人诟病。这是为何?一切人的问题,终究得回到人本身。
  自古以来,凡技术革命的产物,几乎无不是被上层阶级先紧紧地攥在手心里,攥出血来才能漏出一滴到底层的贫瘠土壤之中。人工智能的出现无疑打破了这种局面,知识的交流与分享极大地拉近了底层精英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但也因此引发了顽固分子的抨击。他们称人工智能的普惠剥夺了人类实践的权利和思考的乐趣,但却忽略了有些事物对于人来说并非一日之积便可达到。人类用几千年总结出一套自然物理规律,难不成还要后人从头踏之?学习的过程并非总是从原点开始的,而大部分普通人所需的也都只是一个答案。更何况在AI还没自主创造力的当下,它也只能复述由人创造的答案,也就是一个提高对已有知识的应用效率的工具而已,并不会遏制人类的创造力。工具迭代了几千年,生产效率一直进步,让人们可以免去更多生存上的顾虑,少了更多的无穷年,未尝不是价值。
  也有人会说,人工智能导致伪造,作弊现象频频出现,同时,也具有异化成人奴役人的工具的隐患,这该如何评判?还是那句话,一切人的问题,终究得回到人本身。技术是人的产物,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本质是人的问题,我们不可因部分人群的踟躇而放弃人类整体的进步。而对于人性金石上的污点,唯有袖手旁观才是真正的医治,也只有当跌倒无人扶起时,掩耳盗铃之人才会懂得独立行走。而且如今时代,AI带来的变革可以说是大势所趋,民众和上层阶级的信息差相对以前在变小也是大势所趋。所谓奴役更多是庸人自扰,退一万步说哪怕真有谁控制了AI产出的内容,也顶多就是原地踏步,和人们从特定的书籍与媒体获取信息和智识并无二致,毕竟书籍和媒体也是最容易操控的。
  也有人会说,机械无法理解人类情感中浪漫抽象的那一部分,就比如“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三个终极问题抛给机器,得到的答案只是“你是某某,你由你母亲所生,最终归于死亡”。先且不论这三个问题人类自己是否已得出准确的答案,但从实际来看,AI没有那些人想象的那般蠢,至少我将这几个问题输入给不同的AI,它们都能认识到这是个哲学问题并给出总结回答。而当下,甚至AI理解笑点都已不是难事,人类保持盲目的自信而鄙视其他智慧的载体,何尝不是一种傲慢?今年高考网上有句话就很有意思:“阅卷老师都是文科生,他们对于目前的人工智能有多么强大其实是缺乏了解的,一定要投其所好,多夸夸人类的底蕴”。这句话本意不坏,却体现了部分人的狭隘认知。
  无数思想的盲目与冲动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究竟在惧怕什么?智能并不等同于智慧,人类创造不出全能全知的博识尊,但畏惧造物夺走造物主的权能,不仅是对自我能力的否定,更是在每一步创造中都遏制了上限。如果开拓未知会带来恐惧,那该不该说无知是一种幸福?与其给心灵烙上极端的思想钢印,倒不如坦然面对。毕竟人们最担忧的从来都不是他人的来去,而是从出生便伴有的自我价值的囚笼。
  在无始无终的永恒中,人类将度过漫长且渺小的一生,但在这蜉蝣天地间,仍有人添酒助歌。人类有人类的底蕴,我们不是被机器滤清可能性后剩余的残渣,从方寸乾坤之间,我们终将取得改变世界的力量。
  现在,就让我们踏过这扇门扉,人机共创,循此苦旅,终抵群星。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