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末年初的温馨交响中,滨海人迎来了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这是一段关于传承与创新、古老与现代交织的时光,非遗文化的璀璨光芒在这片黄海之滨的土地上熠熠生辉,为群众的春节增添了别样的风情与韵味。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2024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后的首个中国年,非遗为新春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华大地上最具“仪式感”的节日,春节涵盖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非遗实践。我县的40多个非遗项目中,很多都与春节密不可分。
随着冬日的脚步悄然远行,滨海的大街小巷年味渐浓。街道两旁,红灯笼高高挂起,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仿佛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最诚挚的祝福。而在这片热土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条条细流,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每一个家庭,每一颗心灵,让春节不仅仅是节日的欢庆,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春节前夕,在县文化艺术中心南广场,2025年首届滨海文旅大集热闹开市。最热闹的非遗展位前人头攒动,造型别致的滨海木雕、绵柔醇厚的五醍浆美酒、保健养生的白首乌、香气浓郁的滨海香肠……非遗传统技艺、美食一一亮相大集,集市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和“烟火气”。年味中怎少得了重量级非遗滨海书法的身影。一场别开生面的“书法家送春联”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一张张长桌铺展开来,几位身着唐装的书法家挥毫泼墨,笔走龙蛇,将一幅幅寓意吉祥的春联送到市民手中。这些春联,有的歌颂家国情怀,有的寄托家庭和睦,每一笔一划都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们围在桌旁,瞪大眼睛,仿佛要从这些墨香中捕捉到新年的第一缕喜气。市民们拿着刚领到的春联,笑逐颜开,仿佛看到了来年生活的美好图景。
走进滨海城乡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闻到一股诱人的香味,那是家家户户正在忙着灌香肠的气息。作为滨海的传统美食,香肠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成为了春节期间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选料、调味、灌肠、晾晒,每一步都讲究至极。千家万户的门前或阳台上,挂满了油光发亮的香肠,它们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滨海人对年味的独特记忆。
春节的餐桌上,少不了美酒相伴。滨海的五醍浆酒,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酿造工艺,成为了滨海人宴请宾客的首选。五醍浆酒色泽清澈,香气扑鼻,入口绵柔,回味悠长。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几瓶五醍浆,与家人共饮,庆祝团圆,享受这份来自百年传统技艺的醇厚与温暖。
如果说灌香肠是滨海年味的开端,那么滨海肉圆则是团圆饭上的高潮。一颗颗圆润饱满的肉圆,外皮金黄酥脆,内里肉质鲜嫩多汁,咬一口,满嘴留香。制作滨海肉圆,需要精选上等猪肉,经过剁、拌、炸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蕴含着匠心与传承。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足够的肉圆,寓意着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除了物质上的准备,滨海人还注重精神上的富足。春节前夕,诗词楹联创作在各个诗联组织以及中小学如火如荼地进行。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风华正茂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用诗词歌赋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诗词楹联融进每家每户的春联,有的气势磅礴,有的温婉细腻,它们不仅装点了节日的氛围,更展现了滨海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当春节的钟声敲响,滨海的大街小巷沉浸在一片欢乐与祥和之中。书法家送春联的墨香、灌香肠的诱人气息、五醍浆酒的醇厚、滨海肉圆的团圆味道以及诗词楹联的文化盛宴……这些非遗元素,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滨海人的春节记忆里,让这份传统节日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生命力和文化底蕴。
2025年的春节,对于滨海的群众而言,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庆祝,更是一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体验与传承。非遗文化让春节这个传统节日更加熠熠生辉,充满了无限的魅力与希望。 (郭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