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民心里,他是亲人,和大家相处得就像家里人一样;在村干部心中,他善于发现群众困难,会干事,是很接地气的实在人;在镇领导眼里,他是从城里来的农村人,低调务实不张扬。他就是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队员、八滩镇岔河村第一书记周刚。
岔河村为平原圩区,地势低洼,十年九涝,村集体所属可经营的资源和资产较少,除留守妇女老人进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大多数中青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就业。驻村后,周刚很快进入角色。他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深入村组农户了解情况,全村有多少党员、多少贫困户、哪些路急需修建,他都一一摸清了底数。在此基础上,他还帮助村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积极联系相关部门为岔河添置设备,对接协调后方单位为岔河村捐赠资金,走访慰问低收入农户,举办了各类文艺演出,不仅增强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还丰富了岔河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了正能量。
“婶子现在身体怎么样?”“比以前好多了,能做饭了,还能把饭送到学校给你侄女吃呢!我也有空闲串串门了。”“后来看病医药费报销比例高吗?”“现在政策好,看病不用先交钱,还有二次报销,自己掏的钱不多,比原来可轻松太多了。”58岁的于正春是八滩镇岔河村3组村民,靠种田为生,几年前他的母亲和妻子先后查出重病,属典型的因病致贫户。自她们患病治疗至今,花去大笔医疗费用,家庭经济困难。在2018年走访低收入农户时,周刚了解到原本于正春家庭生活尚好,但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他情绪低落,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为此周刚经常找他,在田间、在猪舍、在家里和他促膝谈心。2018年于正春通过自主创业项目养猪和在村委帮助下流转土地种粮食等,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了。“经过几次上门走访谈心,和我们村‘两委’尽力帮助下,老于改变了,我也多了一门亲戚。”周刚笑着对记者说。只要是群众的困难,再小的事都是周刚的工作重点。
作为一名扶贫工作者,周刚深深地懂得,扶贫工作不能掉以轻心,要在观念上更新,行动上创新。为此,他思近虑远,采取有效措施,结合上级扶贫政策,在岔河村积极培育“一村一策”特色经济,积极推广稻田综合种养(稻鸭)等特色农业项目,年收益达到5万元,直接受益低收入农户20户;引导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发展自主创业项目,2018年以猪、羊、牛、龙虾等自主创业项目36户108人,发放补助资金88100元;在八滩镇瓜蒌基地农业园区内发展瓜蒌复合种植和农旅结合项目,直接带动20户低收入农户受益,增加村集体收益约10万元;联系帮扶工作队投资建设3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后,预计村年收益达20万元以上;开展废塘整治,通过整治以后美化绿化环境,招租增加村级经济收入;带领村集体购买河道保洁船2只,配合镇村“河长制”工作开展,由镇政府或水利站租用,其中50%分配给岔河村无劳力低收入农户。
为了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传播实用科技知识,推广新技术,提高村民收入,周刚不仅亲自为村民开设有关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三新工程”知识课堂,还主动对接后方单位,在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选拔16名立志于在村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带头人,列入溧阳市农林局“乡土人才”计划培育,示范引领群众增收致富,发挥了精准扶贫指导员、项目实施协调员、政策法规宣传员、贫困群众服务员、资金使用监督员的作用。
除了想出了致富的点子,周刚还给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新修建长0.63公里、宽度2.5米、浇筑C30混凝土15厘米的串庄路3条;在村里安装100盏太阳能路灯,解决长期困扰岔河村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在村部西侧建设10米长、宽6.5米舞台,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向上级争取农业项目资金125.4万元,新建4条水泥道路、1座排灌结合电站……
带着组织的重托,扛着驻村帮扶的重任,周刚跑乡村,细心了解制约发展的瓶颈;进村庄,耐心倾听群众的所思所盼;入农户,和农民聊形势讲政策;到田头,一线帮扶解难。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都留下了他访贫问苦、真心为民的身影。“这一年半来的驻村扶贫工作,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唯有争分夺秒抓紧干,撸起袖子加油干,方能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周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