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邓成龙,八滩镇粮东村人。1931年12月出生,1947年入伍,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复员后先后任蚁墩大队党支部书记、粮东村村委会主任。
10月26日,记者来到八滩镇粮东村六组邓成龙家时,老人早早站在门前迎候。虽已年近九十,但老人身体硬朗,步履稳健,目光如炬。
采访中,老人向我们展示了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解放战争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这一枚枚记载革命岁月的勋章,被邓成龙精心保存并视若珍宝。老人一边抚摸着这些锃亮的纪念章,一边向记者讲述当年的那段烽火岁月。讲述中,老人言语变得铿锵,眼神里迸发出别样的光彩。
“我是1947年10月参军入伍的,当时只有17岁。因为年龄小、个子矮就分到阜东县总队休养所,相当于现在的卫生所。”老人回忆道,当时休养所设在现在的滨海港镇侉二村,用的是老百姓的房子,连卫生员一共10来个人。刚开始去什么也不懂,就帮忙打打杂,因为地方和医疗条件有限,每天的任务就是对接下来的伤员简单处理一下,第二天就转到其他地方医治。
1948年,部队改隶后,邓成龙离开了阜东,调到了苏北兵团六院,在开刀房当消毒员。当时整个部队就在苏北地区活动。到了秋天,打淮海战役的时候,部队又整编为华中指挥部,他所在的部队升格为主力部队,作为医院院长的警卫员一直在后勤部队。
邓成龙告诉记者,那时部队的担架队和运输队运伤员和粮食都多亏群众的支持。比如,部队到哪个地方住老百姓的房子,不仅供应粮食还供应烧草。这背后是地方政府发挥作用,解放区如此,到了敌占区也一样。1949年4月上海解放后,他所在部队就驻扎在当地。
1950年国庆后第3天,部队接到命令去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他和战友们立即收拾行李,二尺长的背包一打,早上吃完饭从上海坐火车出发,根据调度休整,到朝鲜的时候已是11月份了。那时天寒地冻,雪下得很深。因为敌人有飞机,部队都是夜里行军。天亮了就躲在山里,脚底雪踩踩实,大衣一裹就休息了。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必胜的信念让战士们斗志昂扬。说着,老人还给记者哼唱了当时的一首歌谣:“进军号洪亮地叫,战斗在朝鲜多荣耀,就是我们吃点苦,会使新生的祖国牢又牢……”
1952年5月,志愿军后勤部在吉林成立教导队,邓成龙被安排进入教导队学文化。10月,教导队解散后,他被分配到东北军区,在国防仓库粮仓做保管,直到1957年复员回乡。返乡后,他先进了八滩供销合作社,后又回到蚁墩大队当党支部书记。因为工作做得好,他领导的大队多次被公社评为先进大队。
“从前我常去县里开会,那时楼房不多,没有高楼;现在再去变化太大了,好多地方都不认识了。我们粮东村并村后变化也很大,特别是近几年,路宽了、水清了、乡村变美了,村里还有个活动广场,晚上好多人在那跳舞,日子过得很舒心。”对70年来滨海发生的变化,邓成龙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