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国兰:白衣天使的战地芳华

      【人物名片】 于国兰,女,天场镇徐丹村人。1926年4月出生,1948年初入伍,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1951年退役返乡。

      说起战地故事,一头白发的于国兰老人,精神饱满,谈吐清晰,虽然93岁高龄了,依然给人一种阳光、积极向上的感觉。
      从普通群众转变为革命战士,于国兰承担最多的责任是救死扶伤。“到了部队,一开始只是做杂事,后来,医疗队里组织我们学习一些简单的护理知识。”老人回忆道,当时的环境很艰苦,没有专门的时间培训,只能通过老前辈救治战士的时候,在后面看着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操练,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地护士。只要听得一声命令,就得背上医药包奔赴前线,救治受伤战士。在后方,为伤病员打饭、洗衣、包扎伤口更是家常便饭。于国兰印象最深的就是为炸伤烧伤的战士包扎。“那个时候敌人飞机经常轰炸,很多战友因此负伤甚至牺牲!”于国兰说,在淮海战役中,为做好受伤战友的救护工作,她们所有人都是在炮火和浓烟中左躲右藏地奔跑。“有一次敌人刚被击退,我们一群人都在缴获的火车上,突然天空好几架飞机向下面扔炸弹,有几个战友没来得及上车,就躲在一个墙角里。为了不让伤员再次负伤,我们几个护士一方面抱着头往下趴,又要挪到伤员附近,用自己的身体为他们挡住弹片和泥土。”
      在于国兰老人的家中, 记者看到了一枚珍藏在盒子里的渡江战役纪念章,老人随即讲起了当时的情景。1949年4月下旬,渡江战役正式打响,于国兰所在医疗队护送伤员渡江,她们乘的帆船被炸弹掀起的巨浪冲撞得剧烈摇晃,随时可能被掀翻。于国兰说,当时他们都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眼看着不少战士被弹片炸伤。她和同伴们一边为负伤的战友包扎,一边手把着船沿迎浪前进,渡江从傍晚一直持续到夜里。随后,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于国兰所在的医疗队就跟着负责治疗和照顾伤员,一直到1951年退役回乡。
      “您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变化,对现在的生活还满意吗?”当记者问及这个问题,老人笑着说:“满意啊!我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不愁吃不愁穿,政府每个月还给我发补贴。现在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