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阜银行印钞厂:粉碎日伪经济封锁的重要阵地
  “盐阜银行印钞厂在东兴庄时间虽然不长,但从这里印出来的‘抗币’流通整个盐阜地区,是抗日民主政府开展政治、军事、经济斗争的重要命脉,为根据地军民粉碎日伪军的经济‘蚕食’和军事‘扫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日,记者来到天场中心小学退休教师王友祥家中,听他讲述盐阜银行印钞厂旧址的故事。
  1940年,八路军、新四军解放了盐阜大地并建立起苏北抗日根据地。为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改善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条件,盐阜区行政公署于1942 年4 月10 日成立了盐阜银行,董事长为骆耕漠,徐里程主持银行日常的工作,周振负责筹建盐阜印钞厂。
  一开始,由于设备不全、技术人员缺乏,印钞厂只能依托盐阜印刷厂进行生产。厂址设在阜宁县草泽庄(今阜宁县北沙乡高庄村)能仁寺,这里人员庞杂、保密工作难度很大,与印钞厂的重要性很不适应,分设和移址势在必行。
  东兴庄(今八巨镇前案村二组)地理位置偏僻和人文环境良好,具有远离交通主干道、苇密林深、沟渠纵横和群众拥护共产党、支持人民军队、积极响应抗日政府领导等条件,有利于部队驻扎、修整和补给,有利于抗日人员工作、隐蔽和转移,成为八路军、新四军及地方抗日民主政府的红色后方。
  1942年10月,经印钞厂徐航 (东兴庄人)推荐、周振考察、骆耕漠批准,盐阜银行印钞厂搬迁到这里,即阜东县新成立的八巨区新河乡东兴庄,正式独立办公生产;对外宣称叫“盐阜生产合作社”。
  印钞厂有日常工作人员20人左右,安全保卫人员一个加强班近20人,全部是新四军部队官兵,无地方民工。“当年,印钞厂土法上马,用3台脚踏圆盘机,以桑树皮和棉籽壳为原料,掺入颜料制造制币纸;又从敌占区买来油墨、木刻制版,印刷各种不同面值的‘抗币’。生产的纸币质地绵软,印刷精细,部分票面绘有农民耕田图案,民间俗称小牛票,面额有壹角、贰角、伍角、壹元、伍元、拾元、贰拾元。”王友祥翻阅着《滨海县志》告诉记者,钞票正面下方有“盐阜”二字,背面有刘少奇同志化名胡服的英文签名。同时,印钞厂所印制的“借粮证”,在部队、地方可以流通,票面颜色有黄、绿两种,票面相当于现在的1元人民币大小。
  “抗币”印制好后,由盐阜银行发行,流通于盐城、盐东、阜宁、射阳、涟水等地区。“抗币”弥补了新四军财政上的不足,有效地扶持了生产,为抗击日军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证。
  印钞厂在东兴庄7个多月时间里,具体生产车间一直设在乡绅徐伯蓉侄子徐锡同兄弟俩房内,3间堂房、3间小房。另有其他房舍用作办公、生活用房和原料、半成品、成品等仓储用房,后因日军“扫荡”撤搬到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