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作为医护工作者,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陆嫔嫔见证了我县卫健事业10年来的迅速发展进程,她和同事奋斗在基层医疗一线的身影也与“健康滨海”同框定影。
自2004年参加工作以来,陆嫔嫔在重症护理岗位上从一名小护士,逐渐成长为一名护理部战士。平凡的护理工作岗位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护士的天职,并影响和带动科室的每一位同事。
2010年,县人民医院传染科搬迁筹备期间,担任传染科护士长的陆嫔嫔主动作为。“当时我们对科室的区域设置以及设备都没有什么很新的概念,我就和主任一起去参观其他医院,学习先进做法和经验,回来后征求内部意见,最终定稿。”陆嫔嫔告诉记者,“在传染科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只有具备良好的工作状态,才能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
在工作中,陆嫔嫔和同事们心地善良、雷厉风行,常年24小时保持手机开通,遇到紧急任务随叫随到,有时工作长达18个小时,曾经连续3年都在急诊陪伴患者度过除夕夜。
“2016年除夕夜,我们急诊科科室接收了因车祸导致3名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其中一名是20多岁的女大学生,入急诊时神志不清、血肉模糊,我和其他几位护士立即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开展心电监护,吸痰,清洁,配血等抢救工作。”陆嫔嫔回忆道,看到病人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浅促费力,便立即配合医生做好气管插管,使外科医生赢得宝贵时间并得以顺利将患者及时送至手术室完成开颅手术。等这一切忙结束时,已是夜里一点多钟了,她和同事们只顾简单地吃上几口冷饭,又投入大年夜接下来的工作中。
2017年3月,县人民医院申请创建国家级胸痛中心,从创建工作开始起,担任急诊科护士长的陆嫔嫔和科室护士加班加点,完善急诊相关创建内容,优化完善心梗患者急救流程,对每种病例、每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逐一分析、研究、演练、总结。最终在2017年7月22日,县人民医院心内科顺利取得中国胸痛中心资质,陆嫔嫔带领的急诊护理团队在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微服私访及现场评审中也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名党员和一名医护人员,我深知疫情就是命令。此去一定不辱使命!”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陆嫔嫔主动请缨驰援武汉,和我县同去支援的其他医护人员,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开展新冠肺炎疫情护理救治工作。
“不断查漏补缺,把好医院疫情防控的每一道关口。”成为了陆嫔嫔日常工作目标,2020年至今,作为护理部主任的陆嫔嫔带领全院护理人员始终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充分发挥护理人员护理工作总调度、总协调的职能,统筹调配全院护理人员,确保各重点环节和部门、各病区护理人力配置充足,把认真做人做事的态度践行在工作岗位上。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在县卫健委的组织下,县人民医院动员全院护理人员积极参战,分秒必争,在院内快速组建包括全民核酸采样队、应急采样队等多支抗疫护理队伍,选派政治过硬、业务过硬的护理人员分别前往南京、扬州、上海等地支援,他们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用无私的付出彰显了滨海医护队伍的责任与担当。
这10年,是我县医护队伍壮大和成长的10年,也是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奋进的10年。“以前老百姓不敢看病,现在村村都有卫生室,医保资金支付信息共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县域内常住人口就诊率达到90%左右,基层就诊率提高到65%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的目标。”陆嫔嫔说道。
我县积极扩大医共体建设范围,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调整,加快促进医疗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共同提升。县医院、妇保院迁建工程即将建成,新院区总床位数1600张,建成后将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于一体的绿色智慧医院;县三院新院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工程项目陆续投入使用;肿瘤登记报告数据连续五年入选国家肿瘤登记数据库;在全市率先实现负压救护车和救护车洗消站达标建设……为卫健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撑。
“我们是与生命打交道的职业,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患者的一切放在首位,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让患者、让人民、让社会满意,才能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陆嫔嫔告诉记者,她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和务实的作风,为全县广大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为加快“健康滨海”建设、助力全县卫健事业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