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现在我为大家演示一下红灯笼剪纸的剪法……”近日,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非遗展示厅里,县非遗传承人徐邦壮正在教孩子们制作剪纸,活灵活现的各式剪纸,让孩子们在暑假中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近年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坚持群众需求导向,做优建强阵地网络,精心培育模范典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统筹整合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搭建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体育健身“五大”文明实践平台,做到统一调配、一体使用、协同合作,共建成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1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基地)、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公园、1条黄河故道文明实践示范带、1条淮河入海水道文明实践示范带,以文明为轴,绘就我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新图景”。
统筹调配县级“五大平台”和“1+10+N”支直属志愿服务队伍。配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工作力量,招聘400名文明实践员公益性岗位,确保各镇文明实践所配备不少于3名、村文明实践站配备不少于1名文明实践员,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推动文明单位与文明实践站开展“联点共建”,通过“结对子”打造文明实践“联合体”,优化组合,提质增效。
搭建县智慧云平台控制中心,用信息化手段高效匹配群众需求库,实现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的精准对接,实行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有效方法和路径,从而形成有形阵地和无形阵地相贯通、网上网下相互叠加的传播倍增效应。建设网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文明实践全天候,有效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率、知晓率和满意度。
加强品牌建设,以“滨志花开 汇爱如海”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为引领,精准设计和实施“夏季村晚”“缤纷滨海”“理‘响’滨海·‘画’里有话”“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品牌化引领、项目化运作、专业化服务,让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直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