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为国 陆荣春
4月1日清晨,南京明基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一束阳光透过玻璃倾泻在43岁的张黎黎脸庞上。从上午8时许至下午1时许,历经5小时的采集,22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从她的血液中分离而出,化作“生命火种”,为千里之外一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按下重启键。
这位来自滨海县的女子,以无私大爱兑现了3年前许下的庄严承诺,成为我县第6例、盐城市第132例、江苏省第157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22年春天,张黎黎在参加无偿献血时偶然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或许某天能救一个人”,这个朴素念头让她毅然加入中华骨髓库。
2024年9月,当来自县红十字会的电话响起,告知她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时,这个曾在自己孩子病榻前历经风雨的母亲,瞬间红了眼眶。“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就像命运给了我一个感恩社会、兑现誓言的机会。”张黎黎说。
原来,捐献决定的背后,藏着这个家庭刻骨铭心的记忆。张黎黎的儿子小时候生病,夫妻俩辗转多地求医,在医生的治疗下才得以康复。“求医过程中,每分每秒都像在刀尖上行走。”张黎黎回忆道。正是这段经历,让她和丈夫深刻理解“生命托举”的重量。
捐献当天,丈夫和儿子陪伴在她身旁。丈夫始终紧握妻子的手,大学生儿子默默记录下母亲手臂连接导管的身影——这或许是这个家庭最特别的“全家福”。
采集室内,血细胞分离机的响声如同时光流淌的韵律。张黎黎平静地躺在病床上,两侧手臂的导管中,殷红血液缓缓循环。当228毫升混悬液在无菌袋中泛起琥珀色光晕时,等候多时的专职运送员立即启程,这场跨越千里的生命速递就此展开。
“与其说帮助别人,不如说是完成自己的心愿。”张黎黎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捐献者共同的心声。
当被救助者家属的感谢信跨越山水送至张黎黎手中时,信中那句“您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让全家潸然泪下。这场关于生命接力的故事,不仅延续了一个家庭的希望,更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火种,播撒在四月的春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