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连心桥” 共筑幸福路—— 我县成立全国首家青年婚恋交友指导中心

本报记者  侍甜田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现代生活压力的增长,适龄未婚青年的数量在逐年攀升。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我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本着“急党政所急、想青年所需、尽职责所能”的宗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大局,成立青年婚恋交友指导中心,免费为未婚青年提供婚恋交友服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刘姐,我们结婚啦,请大家吃喜糖。”4月14日,一对新婚夫妇蔡先生、王女士来到青年婚恋交友指导中心办公室,给工作人员送来喜糖,分享心中的喜悦。“感谢政府为我们搭建的这一青年婚恋交友平台,让我遇到了人生中重要的另一半。”蔡先生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祝你们百年好合、幸福美满、早生贵子!”青年婚恋交友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刘玲乐呵呵地接过喜糖,并送上祝福。
  记者了解到,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由县关工委牵头,联合团县委、县妇联、县总工会、县红十字会,成立了全国首家青年婚恋交友指导中心。指导中心坚持“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活动共做、成果共有”的原则,采取宣传发动、引导促进、联合推动等措施,积极引导未婚青年立足实际选配佳偶,开创幸福人生。自指导中心成立以来,全县累计登记未婚青年求偶需求服务2000多人,已通过培训引导、交友联谊、红娘牵线等方式,为52对未婚青年促成良缘。
  “青年婚恋交友指导中心依靠组织优势,搭建一个守法、诚信、公益、长效的交友联谊平台,提供青年交友、婚前培训、心理辅导和法律咨询等服务,为当地广大未婚青年寻找到心仪的人生伴侣创造更多的机会。”县关工委副主任、青年婚恋交友指导中心主任刘军告诉记者。
  怎样帮助未婚青年正确地解决好婚恋方面遇到的问题,消除其家庭困扰,我县相关部门周密谋划,建立“一群、一库、三支队伍”工作机制,即建立一个未婚青年家长群,一个未婚青年信息库,联络员、志愿者、“红娘”三支队伍,帮助更多的未婚青年扩大交往圈、朋友圈,提升社会融入能力。
  组织“五老”联络员深入各镇(区、街道)村(社区)走访,上门登记未婚青年信息,围绕未婚青年婚恋问题展开深度调查,了解摸底他们的婚恋状况及其想法,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措施和办法。相关部门单位以及社区各级关工委组织,设立未婚青年婚恋教育服务窗口,由专人负责接待家长或未婚青年婚恋服务咨询,登记择偶需求服务事项,建立未婚青年婚恋服务档案。“通过这个窗口,我们了解和掌握了一些未婚青年有关婚姻家庭的观念和想法,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采取的措施也更加有效。如邀请心理、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士为未婚青年及其家长提供相应服务,提高婚恋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刘军说。
  为切实有效服务广大未婚青年婚恋交友,指导中心通过组织多种交友活动,提供多样化的交友平台。组织线上联谊群、交友派对等,通过开展“有情连线、群聊佳话、心动表白”等活动,为未婚青年展示自我、沟通交流搭建安全、健康、高效的联谊交友平台。组织线下相会联谊,探索创新未婚青年相会交友模式,开展卡拉OK歌唱、交际舞比赛、“勇跨鹊桥”“浪漫满贯”等歌舞游戏活动,营造轻松活泼、有趣愉快的交友氛围,促进男女青年有情沟通,展示个人魅力,帮助他们在职场之外找到合适的伴侣。
  千里姻缘一线牵,“红娘”助其定终身。指导中心认真策划,在全县聘请了240名社会志愿者担任“红娘”,还聘请140多名青年婚姻服务联络员。通过专业培训的“红娘”和联络员的服务,努力为未婚青年牵线搭桥,助力幸福牵手。
  为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指导中心加强婚恋教育和引导,大力宣传倡导文明简朴婚礼新风,向全县未婚青年发放婚礼简办新办倡议书,促进婚俗新风进万家,引导广大未婚青年拒绝婚俗陋习,抵制高额彩礼等不良风气。为未婚青年提供婚礼策划咨询服务,与婚礼策划公司、摄影馆等婚嫁服务单位,联合策划开展婚礼新风改革,在婚礼中融入文明婚俗元素,既传承优秀传统婚俗文化,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员企业工会为未婚青年职工举办集体婚礼,既热闹,又时尚,减少婚礼的铺张浪费,减轻家庭负担。
  民政部门及时为未婚青年办理结婚证,实行特事特办;公安部门及时提供婚龄人口信息,实行信息资源共享;总工会积极动员企业工会关注未婚青年职工的婚恋状况,热心为他们提供帮助;团县委、县妇联把促进未婚青年婚恋工作列入议程,制定工作方案和措施……我县整合部门资源,建立联动工作机制,为未婚青年的婚恋之路保驾护航。
  青年婚恋交友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事关青年人幸福和长远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持续发展。“指导中心将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方式、丰富内涵,完善‘一中心、多个分中心、若干工作站’组织体系,努力开辟更多的服务阵地,不断探索服务未婚青年婚恋新模式,惠及更多的未婚青年,为推动全县人口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贡献力量。”刘军表示。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