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伟
5月12日,记者走进滨海港LNG冷能交换中心,放眼望去,建筑外立面的蓝白色调呼应着海洋与清洁能源主题,银灰色的LNG换冷装置与管网系统构成精密网络,冷能可以通过这些“血管”源源不断输送至下游应用场景。
“我们是全国第一家冷能交换中心,采用LNG换冷装置、外管网系统、公用工程系统,通过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媒介回收和利用LNG在气化过程中释放的冷能,实现能量的高效转化利用。”在冷能交换设备前,滨海城发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蒯晓山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据悉,LNG冷能交换中心总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34.4亩,拥有一套年处理200万吨LNG、制冷功率为38兆瓦的冷能供应装置,以及配套长约2.3公里、上下2层的冷能综合管廊。目前,一期项目主体已投入使用,正在建设配套管廊,预计今年6月份正式运营。
如何充分利用好冷能资源?“根据前期调研情况,我们计划主要以-46℃液态二氧化碳和5~7℃冷水的形式,向下游用户供冷,并采取挂冷量计的方式进行计量。”蒯晓山表示,以冷能交换中心为核心,按照“温度衔接、距离合理、综合利用”原则,准备重点发展冻干果蔬、制冰工厂、低温冷库、冷水养殖等产业项目和超低温装备测试、验证中心等服务业项目。
在LNG冷能交换中心内的招商推介中心展厅,记者可以清晰的了解冷能交换中心的运营原理和优势。巨型沙盘模型以动态灯光勾勒出冷能交换中心与LNG接收站、用冷企业之间的冷能脉络,展示着多元化传输场景。
“这既是我们项目风采的全方位展示窗口,也是与各界客商沟通合作的桥梁与平台。近期,招商推介中心迎来客商密集到访。”蒯晓山介绍说,以冻干果蔬项目为例,根据冻干工艺,1/3电力用于制热,2/3电力用于制冷。因使用冷能具有较为明显的生产成本优势,冷能交换中心成功吸引众多优质冻干食品企业和创新项目负责人前来考察。
随着配套管廊设施的日渐完善,冷能交换中心对以“冷链仓储物流产业”为代表的冷能利用产业也在不断加大招引力度,着力构建“冷能供应—仓储—加工—运输—市场”的全链条冷链产业生态圈。并积极布局“深—中—浅”全温区冷能产业链,加快打造出LNG冷能综合利用产业集群。
绿色能源是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LNG冷能交换中心项目的投产运营将对于推进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建设、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具有重大意义。”滨海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高效推进已落地的用冷企业建设进度,并协同冷能交换中心研究出台一揽子激励政策,加快释放冷能交换中心的负荷能力,进而为我县高质量发展不断塑造新优势新动能。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