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帮扶显真情———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开展帮扶工作纪实
  完善各村精准帮扶计划,打造滨海扶贫开发品牌,稳定推进各类帮扶项目……去年以来,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布局,聚焦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稳步实施精准帮扶项目,有力、有序、有效总体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村里没有一个能带动老百姓脱贫的产业项目,是经济薄弱村存在的共性问题,而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因此,帮扶工作队把产业扶贫作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确定了以产业增收脱贫为主线,紧扣“整合资源,释放精准帮扶潜力;聚合项目,催生长效增收动力;组合政策,激发机制创新活力”的总体帮扶思路。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实施项目58个,其中产业引领项目21个,资产收益项目8个,基础设施类项目29个。
  为提升全县蔬菜品质,扩大产业扶贫的增收效应,工作队优选蔬菜种植品种,示范带动低收入农户生产、实训种植能手,增强市场销售能力。通过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实训,并利用农业龙头企业在苏南的销售窗口优势进行外销,带动本地种植户调整种植模式,使其学会特色农业种植方式及技术,同时带动农户按市场需求实行订单种植,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提高收益率。
  “我们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由大户统一提供种苗、技术管理、销售渠道,在县农业园、滨淮镇已带动老百姓种植西兰花1300亩,每亩西兰花收益在1万块钱。”县委副书记、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队长李建方介绍说,工作队还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持续发展。
  去年冬天,陈涛镇条洋村八万斤西兰花丰收在望,价格却呈现“过山车”似地直线下降。不同品种的西兰花同时进入成熟期,市场供大于求,且成熟的西兰花极易开花霉烂,如不及时售出,农户的投入没有收益,损失巨大。工作队队员谢小荣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往常州拜访在我县农校对接活动中结识的扬子餐饮总经理莫洪国,并联系江苏省高校后勤协会,让西兰花直接从田间到学校,减少中间环节,价格略高于本地市场批发价,种植西兰花的村民们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脸上重现丰收的喜悦。事后,条洋村党总支书记孙东海拉着谢小荣的手,连声说感谢。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工作队研究制定《滨海县农业致富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县人社局、县农业园、县农干校和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系统培训、基地实训和发展订单农业,定向培养种植养殖能手、蔬菜瓜果经纪人和“双带型”村干部。近期,通过自愿报名、各基层单位推荐和组织部门筛选,第一期72名由农村干部、退伍军人、种养大户和农村经纪人组成的全县农村后备人才培训班即将开班。
  为使产业提质增效,取得良好收益,工作队选取设施蔬菜种植示范园、万亩复合种养基地和苗木种植合作社等基地作为现场教学点,围绕产业如何落地落实、取得实效及产业规模化发展,邀请基地负责人及合作社负责人进行经验交流,带领学员“走出教室、走进田园”,将理论与实践同步、把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帮助参训学员在现场教学中学得真技术、取得致富经,不断提升学员发展现代农业实际本领,带动广大农民持续增收。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为了争取更多外界力量支持滨海教育,特别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工作队多方联系,得到了省爱心慈善总会的项目支持,与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妇联、团县委等部门沟通接洽,并得到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日昇的指导,实施“星火成长工程”项目。
  该项目以我县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200名农村困境儿童为重点帮扶对象,深入挖掘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背后的形成原因,制订契合我县农村贫困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具有可行性的实施方案,培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三支队伍,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持续推动全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扶贫必扶志。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要解决困难群众物质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贫困户思想问题。工作队将文化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一环,通过与低收入农户结亲,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到村民家中干农活、吃年夜饭、拉家常、送政策,增强低收入农户的脱贫意识和自主意识。与县文广和旅游局对接,开展文化下乡、文化惠民演出、农村广场舞大赛、文明家庭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宣传脱贫致富政策和先进事迹,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斗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增加收入、实现价值,摆脱贫困,创造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