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施兜底扶贫4745户、7969人;发放教育资助经费1289.79万元;为低收入人口免费体检23495人;428户危房户全部列入改造计划……今年以来,我县聚焦未脱贫的6373户、16576人和未达标的110个县级重点帮扶村,突出产业、健康、教育、兜底“四个重点”,进一步细化任务、责任、时序、措施“四张清单”,健全组织领导、工作推进、政策保障、督查考核“四项机制”,实行一户一档一措施,一村一策一规划,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解剖麻雀”才能精准施策。为摸清贫困底数,我县按照一户一档一措施要求,逐村、逐户、逐人摸排致贫原因、脱贫需求,过细把握收入来源,仔细填写对标手册,详细建立信息台账。按照市制定的整改清单,结合我县扶贫工作实际,认真制定相应整改措施,确保问题整改不留死角,措施落实不留空白,20条整改措施已全部整改落实到位。截至目前,已抽查了40个村(社区),走访775户低收入农户,15个镇(区、街道)全覆盖。同时,对未脱贫的农户开展电话随机询访,进一步宣传帮扶政策,核实脱贫措施制定情况,确保不让一户贫困家庭掉队。
  “底数清”“问题清”,是为了“对策清”。为此,我县根据摸排情况,因户施策、点穴帮扶,实施兜底扶贫4745户、7969人,对拟脱贫户中有劳动能力的实施1628个产业到户种养项目、带动8607人增收脱贫。出台《2019年度精准扶贫项目指南》,对已脱贫户实施到户产业项目8849户、公益岗位项目854户、激励子女赡养老人补助项目317个,不断巩固脱贫成效,提升帮扶实效。放大“双产叠加”强村效应,对110个县级重点帮扶村摸排收入差额,实行按季分红,并依托分红资金,做好扶贫项目库建设,纳入项目库的65个村集体增收项目,已实施22个,其中6个已建成,逐步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消费扶贫模式,成立县农副产品市场消费扶贫协会,依托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五方挂钩”后方单位以及单位后方协调的资源,组织开展 “滨海大米”“滨海白首乌”等县内农产品定向后方单位学校、医院、机关食堂等帮销活动,拓宽低收入农户农产品销售渠道。
  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才能变“输血”为“造血”,我县还建立健全“543”教育帮扶体系。今年春学期,共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8360人,发放资助经费1289.79万元。与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协作,在10个镇区实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扶贫项目“星火成长”工程,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完善“三免四补两简化一提高”健康扶贫体系,扎实开展全民健康“五进五服务”活动,已为低收入人口免费体检23495人,慢病签约服务51804人次,完善更新电子健康档案4.9万份,低收入农户“先诊疗后付费”1585名。健全“4321”安居扶贫模式,通过村级摸排、镇级审核、县级鉴定“三道关口”,做到资金、责任“两个明确”,建立“一本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对排查出的428户危房户全部列入改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