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脱贫种 长出致富芽———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推进帮扶工作纪实
  帮扶工作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锋队,是带领贫困地区百姓脱贫奔小康的“领头羊”。新一届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进驻我县以来,用抓铁留痕的干劲,脚踏实地的作风,与贫困户“结亲戚”,在扶志扶智、产业扶贫和提供就业等方面迎难而上、各个击破,帮扶工作取得新的成效,促进了经济薄弱村持续增收和低收入农户精准脱贫。
  党组织软弱涣散,人心不齐,如何取信于民、凝心聚力?
  配班子  结穷亲
  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帮扶工作队深知,建起一支不走的扶贫队伍,才能真正让村庄摆脱贫困。
  “入驻滨海后,我们把做好贫困村党组织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要务。”县委副书记、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队长李建方说。
  作为各村的第一书记,队员们一方面与村“两委”班子促膝谈心、与老党员座谈,了解情况、融洽关系,一方面挨家挨户访贫问苦,摸透村情民意,分析制约发展的原因,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帮扶计划。
  滨海港经济区双港村是队员孙俊的派驻点。第一次开支部大会时,孙俊一眼看去,都是60岁左右的村干部。为充实班子力量,孙俊协调县委组织部及滨海港经济区对双港村的“两委”进行调整,村干部的平均年龄由60岁降至43岁。
  紧接着,孙俊和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兆明一起,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带领党员为村集体瓜蒌项目和白首乌基地做义工,盘活村集体资产,聚起民心,党组织成了促进发展、富有活力的战斗集体。
  “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工作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采取谁贫困就和谁“结亲”的方式开展精准扶贫。
  李建方带头,和4个贫困户结了亲。其他队员每人与2个以上贫困户“结亲”,帮农户做家务干农活,宣传政策,激发他们拼搏进取。
  对这些“穷亲戚”,工作队采取一户一策的方式,鼓励结亲户种菌菇,养鸡,养鹅……结亲户的脱贫项目一旦成功,便会一户带五户,五户中的每一户,又带动三到四户,实现“由加法到乘法”的跳跃。
  “要不是李队长,我们家就在穷窝窝里起不来了。”贫困户徐为新是李建方的结亲户,由于身患残疾,生活困难。在李建方的帮助下,他改造升级了小型缝纫代加工点,同时还带动了其他群众增收,成为自我发展脱贫的典型,今年,工作队拿出4.1万元扶贫资金,为他添置10台全新缝纫机。预计到年底,徐为新个人将增收2万元,带动6名群众灵活就近就业增收。
  没钱没技术,贫困户消极被动,没干劲怎么办?
  富脑袋  提能力
  “我就是个农民,除了种田啥也不会,没技术没钱,我不干。” 八滩镇岔河村63岁的低收入农户周锦余一口回绝了工作队队员、村第一书记周刚。
  去年4月,周刚在岔河村二组走访中了解到,周锦余的妻子几年前得了胃癌,家里就靠他种田挣点钱。得知他还有2亩水田后,周刚和村组干部认为可以利用起来养殖龙虾,没想到吃了闭门羹。
  周刚和村组干部多次上门,反复劝说:“这儿的水质非常适合养小龙虾,有专业的人给你做技术指导,养好了人家上门收购,大可放心去干!”
  终于,周锦余心中的石头落了地,下决心搞龙虾养殖。工作队对他的承诺也一一兑现。龙虾养殖获得成功,周家老两口获利润近4000元。除养殖龙虾外,村委会还让周锦余做起保洁清运工,每月工资500元,加上他原有的稻麦,年获利近2万元。
  “多亏了工作队的帮助,我才有了干劲、脱了贫!明年谁想养殖龙虾,我一定全力提供帮助,让大家一起脱贫!”周锦余信心满满。
  为了打造一支“永不离乡的帮扶工作队”,工作队实施农村干部人才和乡土人才培训工程。他们跑遍南京农业大学、苏州农村干部学院等5家农村人才培训机构,并与县有关部门联手,通过自愿报名、各基层单位推荐和组织部门筛选,举办由农村干部、退伍军人、种养大户和农村经纪人组成的农村后备人才培训班,并提出3条要求:学员不准进教室,所有的教学全部在蔬菜大棚、猪圈、鸡舍等场所,主攻技能操作,让学员进入实战,基础知识和理论储备由学员自学,不安排授课。干什么学什么,不以“拓展视野、更新思路”为由搞参观游学,不搞全班统一上大课,而是根据专业需要,小班化教学,哪怕是苗木种植班只有五六个人,也要精心组织,确保质量。实施过程考核,边培训边淘汰,只留合格人员继续深造,对技能提升快、产业发展好、带动脱贫效果明显的学员,实施奖励。
  想致富没门路,有门路没销路,如何破解?
  兴产业  抓项目
  外出打工多年的村民陈乃久,去年回到东坎街道沙浦村后,一直没想好做什么。来自扬州大学的队员陆峰白天找专家,晚上查资料,终于给他联系了一个“设施架式草莓项目”。没曾想,一年以后,草莓种植大获成功,还在全省优质草莓评比活动中荣获“红颜”金奖。
  队员们深知,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为村里拉资金、找项目是当务之急。工作队副队长魏晓华邀请常熟理工学院专家组来考察稻虾养殖项目,帮助木港村引进种养大户,先后流转土地600亩进行稻虾复合种养试点;队员周刚在村里培育养殖猪、羊、牛、龙虾等自主创业项目36户108人……目前,共实施项目58个,其中产业引领项目21个,资产收益项目8个,基础设施类项目29个。
  为进一步扩大农产品销路,工作队推进“农校对接”,联系江苏省高校后勤服务协会,动员各高校优先采购滨海县的农副产品,同时,促成建设银行采购经济薄弱村生产的柳编制品,作为储户奖励用品。联系大户采购,队员谢小荣登门拜访大娘水饺集团,促成该集团赴我县考察青菜种植基地,初步达成协议,每天直销青菜7000多斤。推动品牌建设,创立“众襄滨海”农产品公共品牌,全县所有农产品都统一在该品牌下,再通过新闻单位、自媒体等多种渠道强力推广,形成品牌合力。直接帮助推销,也是队员们常采用的一种模式。
  “谢书记啊,多亏你了,不然我们的村民可赔惨了!”陈涛镇条洋村党总支书记孙东海拉着队员谢小荣的手,感动得流下了泪。
  今年初,由于市场波动,西兰花的价格像过山车似的直线下降,条洋村即将收获的八万斤西兰花,严重积压滞销,如不及时售出,农户损失巨大。工作队立刻联系江苏省高校后勤协会。很快,苏州大学收购5000斤、南京师范大学2000斤……几天时间,八万斤售罄,条洋村村民顺利渡过难关。
  如何让村民一技在手,实现稳定就业?
  开车间  建基地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了填实贫困户的钱袋子,工作队探索了开设扶贫“村头车间”吸纳就业、建设产业基地带动就业、实施人才培养拓展就业3条路径。
  工作队开展居家式就业“扶贫车间”合作模式,组织服装加工业务在贫困村生产加工。今年与南京宏光空降设备厂等军工企业签订服装代加工业务,加上1000多亩设施农业岗位需求,可带动就业约700人,其中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246人。针对我县农村缺人才、集体缺产业的现状,工作队加大对种养大户、农业技术能人的创业支持力度,积极引进“老祁粉丝”等产业带头人,重点推广“科技示范大户”引领模式,建设1个农业园区蔬菜种植示范基地,4个农业产业基地、1个稻虾共养基地。在基地化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优先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固定岗位,带动劳动就业近900人,人均每年增收2000-8000元。工作队与县委组织部联合举办农村产业技能培训班,为学员提供技术指导、启动资金(贷款)、产品开发和品牌打造、销售4方面支持,激励人才回村发展产业,以点带面形成辐射,带动贫困户脱贫。
  作为劳务输出大县,我县13万中小学生中,有近6万儿童缺乏完整的家庭呵护。工作队队员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不遗余力为留守儿童织起关爱网。
  队员们多次去北京,请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昇教授来我县,为中小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做讲座。“是你们的扶贫热情感动了我,我也要为扶贫贡献力量,让留守儿童得到心理治疗。”张日昇教授动情地说。
  同时,他们还开启我县“星火成长”工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扶贫项目。项目以我县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200名农村困境儿童为重点研究对象,持续推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健康关爱服务体系和社会支持网络。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工作队和县相关部门一起,组织发动近1000名志愿者奉献爱心,培养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村(社区)专干3支骨干队伍,与留守儿童家庭配合,有效解决了60多起典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