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坎街道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发展
为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环境,今年来,东坎街道多措并举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诚信教育宣传,不断提升辖区商户、企业诚信意识,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实行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监督。全面推进党务、政务、财务公开,努力打造透明政府,着力简化办事程序,明确办事时效,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限制和约束失信行为,打造让人民放心的诚信政府。强化监督促成效,加强政府系统内部监督,增强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和监督意识,营造社会监督的良好氛围。
加强宣传教育,弘扬诚信文化。组织公职人员及履行公务人员签署政务诚信承诺书,强化诚信承诺的仪式感和严肃性;开展“诚信微宣讲”活动,宣传普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等相关法律条例知识,增强诚信意识。线上依托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信群等,向居民及企业宣传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线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等阵地资源,结合“我们的节日”“道德讲堂”等开展“信用建设 有你有我”主题宣传活动,评选先进典型。
落实政策法规,优化营商环境。落实省、市、县关于信用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法规,学习先进经验,加快推进步伐,为辖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保障。细化各项工作任务,向辖区店铺商户发放宣传材料,为商户讲解诚信道德规范,普及有关法律知识,引导群众在社会交往、商品经营中讲诚信、重操守、树新风,提高商户诚信意识,引导商户诚信经营,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三管齐下”推动网格服务提质效
今年以来,东坎街道以网格化管理创新为抓手,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宣传、特色民生服务实践、零距离服务机制建设等创新举措,实现辖区网格知晓率与群众满意度“双提升”,走出基层治理新路径。
立体化宣传织密服务网络。构建多维宣传矩阵,在辖区主次干道、居民小区设置标准化网格公示栏,通过公示网格员、民警、法律顾问信息及监督电话,实现服务透明化。实施“智慧网格”工程,借助社区电子屏轮播网格服务动画,在33个村(社区)微信群推送网格服务指南,形成“线下公示+线上互动”双轨宣传模式,不仅拉近了网格员与群众的距离,更大大提升了网格工作的知晓率。
精准化服务彰显治理温度。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组织网格员开展“银龄关怀行动”,累计上门服务独居老人300余次;开设“周末成长课堂”,为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和心理疏导;强化网格邻里互动,通过消防演练、反诈知识竞赛等特色活动,吸引2000余名群众参与。同步推进平安建设专项行动,排查整改安全隐患120处,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全天候响应构建服务闭环。“现在遇到问题,扫个码就能找到网格员,真是太方便了!”家住新建社区的刘女士对街道新推出的“网格服务码”赞不绝口。街道为全体网格员定制智能联系卡,集中展示电话、微信、服务区域等核心信息,在楼栋单元、商户门店实现100%覆盖。建立“30分钟响应机制”,通过网格员AB岗轮值、智能工单系统,确保群众诉求24小时有人管、件件有回音。
下一步,东坎街道将持续推进网格服务管理,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而提高居民对网格化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率,为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以“三字功夫”营造健康文化氛围
近年来,东坎街道不断健全“扫黄打非”工作站与基层执法力量双向挂钩机制,以“三字功夫”为总举措,不断提升基层“扫黄打非”工作效能。
抓机制保障,在“全”字上下功夫。全面强化协同联动。依托县“扫黄打非”办牵头,东坎街道为属地,文化市场监管为主体,文化执法队伍提供执法力量支持的多方联动机制,全面提升重大舆情预防发现和处置能力,联合快速会商研判和查办案件。健全各级组织领导。采取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分片抓、街道分工干部包村(社区)、村(社区)干部包网格片区的责任体系,层层压实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格局。夯实全域阵地建设。在30个村(社区)成立“扫黄打非”工作站点,每个站点设立“扫黄打非”举报箱,实现辖区站点全覆盖。每个站点至少安排1名专职宣传员负责开展“扫黄打非”工作,不断壮大基层工作队伍。
抓联动巡查,在“深”字上下功夫。深化专业引领。根据县“扫黄打非”办出台的《中心城镇与县级文化市场执法力量“四联”双向挂钩工作办法》,东坎街道持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辖区内现有9家印刷厂、6家电影院、12所学校、91家书店,按照地理位置辖区划分成8个片区,确保每个片区至少有一名专业执法人员挂钩,对该片区内的基层站点开展工作指导。深化巡查整治。采取每月一次村(社区)网格自查加一次部门联动检查的方式,出动检查人数520多人次,检查场所130多家次,巡查覆盖率达100%。深化全民参与。定期走访摸排辖区文化经营单位,鼓励群众发现问题立即上报,设置24小时举报电话,全年收集相关线索20余条,形成“扫黄打非”工作人人参与的良好态势,促进群防群治见实效。
抓宣传引导,在“活”字上下功夫。激活品牌效应。打造东坎街道景湖社区等“扫黄打非”基层示范站点,培树会农村“一颗星”未检工作室、仁和学堂等基层“扫黄打非”工作品牌。活用法制教育。围绕开学、节日等重要节点,以“扫黄打非”、《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重点,联合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开展“扫黄打非”各类宣传活动20余场,覆盖辖区1000余名未成年人,接受群众咨询300余人次。丰富特色活动。紧扣“护苗”主题,将“农家书屋+‘扫黄打非’+‘护苗’”有机融合,组织开展“绿色悦读 护苗成长”等各类特色主题活动,发放“绿书签”等各类宣传资料1万余份,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让文明新风吹进群众“心坎”
“不讲排场讲文明,轻礼重情是初心。婚姻大事要认真,不看钱财看人品……”近日,东坎街道“坎侃而谈”志愿服务队走进辖区内村(社区),为群众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移风易俗主题宣讲,让“讲文明、不攀比”的理念深入人心。近年来,东坎街道将深化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新时代文明新风吹进群众“心坎”。
突出“宣传倡导”,厚植文明新风沃土。街道以“群众听得懂、愿意听”为导向,构建“线上+线下”多维度宣传体系。线上依托微信网格群,营造破除陈规陋习、倡导移风易俗的浓厚氛围;线下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等阵地,开展“移风易俗润民心”各类宣传活动100余场。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500余人次入户宣传相关政策,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册,让群众全面了解“厚养薄葬”“节俭养德”等内容,让移风易俗“润物无声”。
强化“活动赋能”,深化文明新风内涵。街道将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作为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抓手,结合春节、清明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我们的节日”、移风易俗文艺巡演等活动,以“唱、讲、谈、演”多种形式,唱响移风易俗“流行曲”,通过文化文艺浸润人心,不断引领乡风文明落地开花。春节期间组织非遗传承人创作移风易俗主题剪纸,联合社区开展“笔墨凝香迎新春”送春联活动,送出文明主题春联3000余副;清明期间组织党员群众赴县烈士纪念馆开展“初心课堂”教育,通过献花扫墓、重温誓词等形式赓续红色血脉。
抓实“典型培树”,激发文明新风活力。街道始终把移风易俗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由少数人带动多数人,把移风易俗工作落到实处。街道充分发挥党员、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关键作用,引导村(社区)内老党员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率先垂范,设立红白理事会,传承、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办理婚丧嫁娶事宜主动报备,带头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引领者、监督者。同时,组织各村(社区)挖掘身边典型和先进做法,教育引导群众以先进为榜样,营造学典型、找差距、促提升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