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侍甜田
体验职业:土特产制作者
体验地点:念乡食品公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物载一方情。土特产是与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俗密切相连的文化符号。5月7日,记者走进位于八巨镇的念乡食品公司,亲身体验土特产的制作过程,感受老师傅们的坚守与传承,探寻这些“舌尖上的乡土味道”。
端午临近,粽叶飘香。上午8时30分,念乡食品公司粽子制作室内,老师傅们早早将浸泡好的糯米、清洗干净的粽叶、准备好的蜜枣等材料摆放整齐。“先取四片粽叶,光滑面向内,折成漏斗状。放入糯米和蜜枣至八成满,然后将粽叶两边向内折叠,再将多余的部分顺势折下,收紧口部,用棉绳捆绑紧实。”老师傅梁秀方一边包粽子一边向记者讲解具体步骤。
在梁秀方的指导下,记者首次尝试包粽子:四片粽叶叠成漏斗状,填米、放枣、裹紧、扎绳……步骤虽清晰,操作却屡屡“翻车”,不是漏米就是散叶,引得大家笑声连连。经过半小时反复练习,记者终于从“手忙脚乱”到“初具雏形”,完成首个“作品”,虽外形略显笨拙,但带着清新香气的粽子让记者成就感满满。
“蜜枣粽是滨海的老味道,在当地人心中端午节的一只蜜枣粽就是家的味道,深受网友们特别是常年在外打拼的老乡们的喜爱,这几天线上销售订单供不应求。”念乡食品公司负责人袁玉婷告诉记者。
念乡食品公司是一家秉持“直播赋能农业,数字助力振兴”发展理念的创新型电商企业,近年,通过制作销售香肠、肉圆、捆蹄、馒头、锅塌饼、蜜枣粽、山芋团、黏团、老式无水蛋糕等地方土特产,与18个家庭农场形成了订单农业,直接带动就业30人。大力发展“定单土特产”,保底收购村集体和村民种植的油菜、萝卜、辣椒等。公司还积极帮助农户销售滞销农产品,今年来已助销青蒜、糖大蒜、草鸡蛋等近60万元。
上午11时,华新村村民王兵开着一辆三轮车赶到念乡食品公司,后车厢里堆满了一包包上午刚采摘的芦苇叶。“老王,今天的这批芦苇叶打得真不少,我们还按3块钱一斤算,这里一共192斤。”袁玉婷边过秤边说道。
念乡食品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专门收购当地村民的芦苇叶,作为粽子制作的原材料之一,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我和老伴就去采摘芦苇叶,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很知足了。”王兵开心地说。
下午2时,在老式无水蛋糕制作室,老师傅韩秀花正在准备蛋糕制作材料。“鸡蛋、面粉、白砂糖、豆油等经过配比、搅拌、调配、打发等环节,才能变成细腻嫩滑的面糊,然后在模具中刷一层薄薄的油,将面糊倒入,送入预热好的烤箱。”韩秀花手把手教记者做蛋糕。
十几分钟过去,诱人的香气便弥漫开来。“大家好,我身后就是我们公司老式无水蛋糕制作现场,我们坚持全过程不添加一滴水,不添加任何防腐剂。你们看,刚出炉的鸡蛋糕,色泽金黄,圆润饱满,内里柔软绵密,又香又嫩,咬上一口,瞬间唤醒儿时的记忆。”念乡食品公司主播沐恩打开抖音直播,向网友们推介公司的主打产品老式无水蛋糕,“江浙沪的地方今天发货,明天就可以收到啦……”
“家乡的味道”“记忆中的美味”“童年最喜欢的点心”……在直播间里,许多网友和主播互动留言,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直播订单达200多单。
为进一步拓展土特产销售渠道,提升产品知名度,念乡食品公司紧跟时代步伐,在线下实现稳定销售的同时,借助网络直播,让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能品尝到来自滨海的味道。现有“念乡”“袁二妹”“沐恩”3个抖音平台账号,通过直播带货,年销售农产品总额达1200余万元。
“我们将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聚焦‘特色、品质、品牌’,搭乘‘电商快车’,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让越来越多的‘家乡味’走俏市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袁玉婷表示。
记者手记:土特产的魅力,或许正在于它的“不完美”,没有工业流水线的标准划一,却多了手工的温度;没有华丽炫目的包装,却藏着最质朴的诚意。在机器轰鸣的时代,这些延续多年的老手艺,像一条隐秘的纽带,连接着城市的餐桌与远方的田野,提醒着我们:记忆中的一些老味道,值得用时间去等待,用双手去传承。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